关键词:
日本钢铁产业
转型升级
国际竞争力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摘要:
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为日本钢铁产业的快速恢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951-1965年三次“钢铁业合理化计划”和“倾斜生产方式”,大大促进了日本钢铁产业的设备投资和规模扩大,配合煤炭、纤维、化工等行业的合理化计划,以及日本政府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仅是钢铁产业本身,其上游和下游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也为钢铁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很大助益。在战后恢复期和高速成长期,钢铁产业对日本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此钢铁产业被称为“日本产业的长子”。7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钢铁产业在国际上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美日钢铁贸易摩擦中日本被迫让步,国内由于大型重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出现破坏,日本钢铁产业逐渐走向萧条,甚至有民众将钢铁产业称为“公害产业”,日本钢铁产业进入了调整升级阶段。但是,危机也给日本钢铁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国内国外面临双重压力下的日本钢铁产业开始向节能环保型产品的研发进军,并且其成功的钢铁产品具有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逐步确立了日本“钢铁强国”的地位。21世纪以来,日本的钢铁产业随着宏观经济的景气波动发生变化,但是,尽管经历了泡沫经济的崩溃和两次金融危机冲击,同时面临亚洲地区中国、韩国、印度钢铁产业的奋起直追,日本的钢铁产业仍然在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上不断提高,至今仍是世界公认的钢铁强国。本文在梳理了战后日本钢铁产业恢复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阶段历程,并通过分析日本在二战后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政府、行业协会组织和钢铁企业自身的政策和措施,得出日本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成功关键在于产官学层面共同发力。政府各项产业政策为钢铁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行业协会组织通过协调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为政府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推动力,并且行业组织的存在为企业搜寻行业信息、做出科学的战略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作为产业行为的主体,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为实现规模经济、推动资源在产业间的高效配置,不仅通过兼并来扩大企业规模,还重视企业合并后管理方式、生产工艺、企业文化等的整合,大大提升了日本钢铁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增强了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当然,日本战后钢铁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也不乏失误。在吸取日本战后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教训,并结合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现状,发现我国目前钢铁产业发展阶段与日本上世纪60、70年代的钢铁产业发展阶段类似,存在落后产能过剩、设备和工艺落后、行业集中度低、行业竞争秩序混乱等现象,因此政府应该通过产业政策进行指导,但也应注意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企业应该通过兼并重组来增强市场集中度,实现规模效应。此外,技术进步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政府、学界、产业界和企业应共同发力,推动钢铁生产技术水平的革新和研发。行业协会组织应该发挥其信息搜集的关键作用,为钢铁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