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产业集聚
国际竞争力
环境规制
调节效应
摘要: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制造业第一大国,并逐步迈向制造强国。建设制造强国就要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近几年,世界环境形势严峻,各个国家在处理环境问题时都采取了一定的规制手段。中国制造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需要。中国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手段也更加多样化。环境规制带来的影响,既有对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也有对企业进行清洁技术创新的推动,对行业发展的整体效果是不确定的。制造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因追求正外部性而倾向于形成集聚,事实证明,各国集聚程度较高的产业通常也展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虽已有文献表明,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与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有助于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同时也会带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的多个方面。产业集聚所产生的这种负外部性可能会反向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首先,本文从获取外部规模经济、促进技术共享与创新、强化市场竞争与加剧环境污染四个方面就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环境规制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然后,测算并分析了2004年-2019年中国制造业的环境规制水平、产业集聚水平、国际竞争力水平,其中环境规制水平采用人均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进行测量,行业层面集聚水平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测量,区域层面集聚水平采用区位熵指数测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采用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量。进一步地,构建产业集聚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基准模型与非线性模型检验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以环境规制为调节变量与门限变量,分别构建调节效应模型和门限效应模型,检验环境规制发挥的调节作用。最后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替换控制变量三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制造业整体环境规制水平、产业集聚水平、国际竞争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清洁生产型行业环境规制水平低于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制造业总体;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虽在不断提升,但集聚水平依然较低,清洁生产型行业的集聚水平高于污染密集型行业;制造业25个细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13个行业处于国际水平之上,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下降,清洁生产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上升。第二,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影响为正。环境规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且当环境规制水平大于0.4611时,会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对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第三,环境规制对于产业集聚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行业异质性。对于清洁生产型行业而言,自身的污染程度低,环境规制没有展现出调节作用。对于污染密集型行业而言,环境规制的正向调节作用尤为明显。第四,控制变量中,物质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竞争程度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正向影响。其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更有利于清洁生产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升竞争强度不利于污染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并结合我国现状,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引导产业集聚;第二,依据行业特点,科学制定环境规制政策,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第三,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有效发挥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