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贸易增加值隐含碳
投入产出模型
总贸易核算法
结构分解
摘要: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外贸易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持久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贸易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如何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怎样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对外贸易,因而核算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的排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中国近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的状态,导致部分国家认为中国存在严重的“贸易失衡”现象,中国真实的贸易利益被高估,贸易的碳排放由于贸易附加值的高估而同样被夸大。纵观中国在全球贸易市场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中国贸易品的特征是基础的、大宗的和偏原料类的,贸易品在贸易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增加值较低,低端制造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较大,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低附加值、高碳排放的特点。二是在垂直专业化的背景下,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国国内贸易在总值视角下测度的结果存在中间产品增加值隐含碳被重复计算的问题,测度结果不利于厘清中国在全球贸易市场上碳排放责任的划分。传统的总值视角下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度以贸易品在每个环节产生的增加值隐含碳为依据,没有考虑到贸易品的中间产品在不同环节被重复计算增加值隐含碳的情况。三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隐含碳排放大于进口贸易,因此中国成为了贸易隐含碳净排放国。受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技术水平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净排放量呈现递增的趋势。四是中国行业的贸易结构优化程度、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率低于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导致中国高碳排放、低附加值的行业数量多于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较高。围绕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排放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总贸易核算法在增加值视角下重新测度了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水平,其次对测度结果通过结构分解方法和STIRPAT模型进行结构分解和影响因素分析,并得到以下结论。(1)增加值视角下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的核算更加合理。传统总值视角下贸易增加值隐含碳测度方法忽略了中间产品增加值隐含碳被重复计算的问题,高估了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排放量,不利于厘清中国在全球贸易市场上的碳排放责任。根据增加值视角重新测度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排放,扣除了贸易过程中中间产品增加值隐含碳被重复计算的部分,体现出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的真实排放水平。(2)中国总体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排放量在2000至2018年是波动型增加的,其中2008至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隐含碳排放量降低,这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缩减,贸易增加值的减少导致贸易增加值隐含碳排放量随之减少。2015至2016年受国内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贸易隐含碳排放量降低,这是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导致国内消费市场需求不足,对外贸易规模缩减,因此贸易增加值隐含碳排放水平出现下降态势。(3)从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往来产生的隐含碳来看,中国与欧盟、美国、英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中,由于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影响,中国属于贸易净排放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高于进口贸易。中国与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的贸易往来中,受贸易伙伴高技术水平的影响,在进口贸易规模大于出口的前提下中国承担了贸易过程中较多的碳排放责任。(4)从中国各行业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的测度结果来看,出口方面,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前三的行业是其他非金属矿物产品业、基本金属业以及陆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业。进口方面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前三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其他运输设备业以及信息技术和其他信息服务业。(5)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的结构分解结果,无论从总体、国别还是行业层面来看,技术效应对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的影响是负向的,并且影响程度小于贸易结构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对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的影响是正向的,且经济规模效应的影响程度大于贸易结构效应。(6)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隐含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出口层面,影响程度排名前三的因素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和研发水平。总体进口层面,影响程度排名前三的因素分别是国内循环强度、国际循环强度和环境规制水平。国别出口层面,影响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增加值隐含碳的因素不尽相同,以欧盟为例,影响程度排名前三的因素分别是国内循环强度、国际循环强度和研发水平。国别进口层面,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增加值隐含碳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排名一致,排名前三的因素分别是国内循环强度、国际循环强度和研发水平。行业出口层面,影响程度排名前三的因素分别是研发水平、环境与资源生产力水平以及国内循环强度。行业进口层面,影响程度排名前三的因素分别是能源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