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制度距离
政治关系
引力模型
对外贸易
一带一路
摘要:
在2013年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会议上,我国提出了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美好愿景,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举措。经过10年的时间,“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不断得到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其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其中主要的挑战就是政治关系和制度问题。“一带一路”连接了全球最复杂的地缘政治地区,在沿线国家自身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环境以及政治动荡的情况下,政治关系和制度差异问题成为了我们推动贸易往来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2005年至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为样本,在传统贸易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制度距离和政治关系,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政治关系三个方面,分维度考察政治关系与制度距离对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其中,政治关系衡量指标为“理想点指数”,正式制度距离、非正式制度距离衡量指标分别为全球治理指数和Hofstede文化指数。并且进一步探究了非正式制度距离分别对于正式制度距离和政治关系的调节效应。贸易总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非正式制度距离对双边贸易量有促进作用;政治差异抑制双边贸易发展,并且这种负向效应随非正式制度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强;正式制度距离对贸易具有正向效应,但这种正向效应随非正式制度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削弱。进出口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正式制度距离对于进出口都有促进作用,非正式制度距离都会抑制双边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政治关系越亲近,进口量越低,出口量越高。出口模型中,非正式制度距离扩大了正式制度距离的正向作用,减小了政治差异的负向效应。但在进口模型的调节效应与之相反,即两国文化差异越大,双方政府治理水平对贸易意愿的促进作用越小,双方政治差异对贸易意愿的抑制作用越大。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测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指数。结果表明,我国与“一带一路”样本国家均属于“潜力开拓型”,这表明,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已经成熟,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一带一路”42个沿线国家中,有21个贸易潜力值低于1.0011,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策在具体的国家或区域具有显著的效应,已被挖掘出潜在的作用,进一步确认了其效应。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中国应重视制度距离对于贸易发展的影响作用,继续深化改革中国相关制度,为中国的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制度环境;并且要加强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引导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动国内外高校人才引进与合作,为双方国家培养更多、更符合市场预期的高素质外贸人才;推进现代化大国外交政策,促进双方政治关系良性互动,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国的正向相邻效应,在提升自身国力与开放水平的同时,带动相关国家经济增长;同时,需要评估国外制度体系,构建差异化模式,以缩短双边制度距离为核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