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宋代
蕃商
对外贸易
摘要:
宋代外贸活跃,蕃商活动频繁。出于财政和经济需要,宋代奉行较前代更积极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宠绥蕃商,招徕蕃商,以渔舶利。宋廷既要从蕃商贸易中抽解、和买以攫取利益,又要保障蕃商不至亏本、仍愿来舶,实施了一系列招商、惠商的政治和经济政策,控制对蕃商的盘剥。
宋代蕃商来华的经济利益驱动性更为明显,蕃商越来越不需要借助冒代贡使和以奇珍异宝满足君主的好奇心等方式来叩开东方帝国的贸易大门,宋代的贸易之门是开放的,在不易被古代政权所控制的海上尤其如是,掌握了一定的航海技术和地理、季风知识,海上贸易航线更加稳定和安全,自今天的日本海到东非沿岸,各政权的商船沿着海岸,凭借季风和海流航行,沟通其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港口间的联系,自胶州湾至海南岛,登州、密州、秀州、华亭、杭州、明州、台州、温州、泉州、广州、钦州、廉州等港口均可觅蕃商蕃舶踪影,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相对稳定且贸易量巨大的港口;而在陆上,尽管受到与辽、金、夏、吐蕃和诸民族政权、部族关系的影响,陆上通路战和不断,军事通路也是商路,各政权间生产和经济互补性强,茶、马、盐、毛皮制品和手工业制品等贸易需求长期强烈存在,驱动着贸易的发展,在这些贸易量或大或小的通路上,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盱眙、花魇镇、邓城镇、镇戎军、渭州、德顺军等诸榷场,岷州、巩州、永平寨、横山寨、黎州、雅州等沿边互市州军寨亦有蕃商活动,互通有无,陆海边境上的这些榷场、博易场、沿边军寨、市舶港口等形成了一个对外开放体系,并为蕃商的活动提供了舞台。
当时,统治海洋的是自然。蕃坊的形成是由于海上贸易地理条件的限制导致蕃商无法随时返回,必须在贸易对象国或中转港居留一段时间等待季风方可返回,同时,为了维持稳定的贸易关系,部分蕃商及其家属在蕃坊内长期居住,产生了群体利益代表和管理者——蕃长以及为蕃商家属服务的蕃学。蕃商及其家属在华居住期间,由于其“化外人”和“商人”的双重属性,加之其宗教信仰、语言、生活习俗与当地迥异,不可避免的产生经济财产、政治身份、司法适用、公共管理等一系列矛盾、纠纷和文化上的交融、借鉴,为东西方文化、商品的交流打开了窗口,搭建了桥梁。蕃商活动及其输入的舶货给宋朝带来的影响,不仅在于一定的财政收入,更在于促进商业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香料、药品、贵金属等舶货供应的增多,对宋代的社会各阶层及市民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样是出于本末、华夷双重标签的身份,史籍记载中的蕃商与官员们的互动折射出一种历史书写者心态,宋廷既想从蕃商身上获取市舶之利,彰显文化和物质自信,满足政治意向,但又担忧对外接触带来隐患,冲击现有秩序,宋廷掌握着主动权,试图控制在经济层面且仅视为一种利源,而蕃商则试图将经济往来持续化、扩大化。整个宋代,蕃商贸易日常化、频繁化,与蕃商相向而动的是宋商,他们一同构成了10-13世纪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移动桥梁”。